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天津的各项工作正向实现这一定位发展。再过三年将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定位十周年,这期间的任务很重困难很多,重就重在结构要调整而速度不能降,难就难在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而不仅仅是自身增量还需通过竞争替代别人。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我认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近期战略重点,主要有:
1.借助天津高校优势,建立产学研联盟,实现高水平学科和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研发重点、核心技术的结合,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建立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和实施专利成果的二次研发武装更多的“科技小巨人”;投融资机构与企业搭建平台,使得人才、项目、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地集聚、流动,促进项目交流、洽谈、合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建立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与外方企业共同成立合资的服务公司,克服技术外溢阻力,逐渐实现“微笑曲线”的“高端替代”。使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配比达到基本平衡,建成高端制造业基地,与北京共同成为区域经济“高峰”。
2.以开放的思路开拓的举措,强化便捷迅速低成本出海口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以天津为中心连接北京覆盖环渤海贯通内陆腹地的陆运大物流圈。具体做法:把产品出口和销往沿海地区的大型产品的组装环节引进天津港口加工区,成为沿海和海外调剂原材料,在内地完成加工或部分加工在天津直接或经组装后送往沿海其他地区或海外的与制造业联动、跨地区特别是连接内地的专业物流园区。努力成为北京的主要出海口,力争成为河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出海口,鼓励天津企业到蒙古国投资,尽快建立与该国的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关系,使天津成为蒙古国稳定的出海口。尽快建设通往这些内陆地区的专线铁路,形成大物流圈的专用铁路网。这不仅能为大物流创造条件,也为国际采购、国际分拨与配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增强城市影响力。一是引进大型游乐品牌项目,眼光紧盯迪斯尼、派拉蒙等世界级游乐园品牌,总结经验锲而不舍。如能成功将成为中国北方重大旅游消费基地和天津服务业巨大经济增长点。二是文化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在梅江会展中心和即将建设的国家会展中心,建立文化品牌展演平台。积极培育天津文化品牌在市场上站住脚腾飞快,积极使在天津成名的外地品牌落户天津,积极鼓励天津文化企业购买世界大文化品牌借力发展。三是重新规划整修五大道等旧租界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来面貌,同时,引进当时租界地的现代文化文明,如英国商城、法国文化园和意大利手工艺广场等使天津的现实生活与世界文明近距离对接,可使租界地更具活力,有利提升城市文明扩大地区影响。四是支持大学文化艺术和设计学科提高水平,为天津培养更多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服务于文化产业。
挖掘港航优势
推进以港兴市
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
刘秉镰教授
如何发挥滨海新区发动机、聚焦点、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使我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成为我市面临的新课题。
1.加快东疆开发开放。东疆保税港区政策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开放度高。我市宜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机制创新和产业功能创新,进一步发挥东疆对天津城市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明确划定保税港区物理隔离区域,实现封关运作,在隔离区内全面实施自由港区政策。积极争取政策,以“放宽一线、严控二线”为原则实现分线管理。对境外进入东疆的一线进口货物实施免税或保税政策,对东疆进入内地的二线入关货物可实施自主选择性政策,即由企业选择“按对应进口料件征收关税”(符合保税区政策)或“按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符合保税港区政策)。人员通关方面,简化区内旅客通关手续,实施过境人员免签证政策。同时,放宽游客行李和携带物品的税收限制,提高游客免税品数额上限。二是最大限度发挥先行先试优势,逐条落实中央已批的相关优惠政策。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实际效益。在税收方面,除免征国际航运、保险、物流企业营业税和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之外,进一步降低船舶停靠相关税收;在航运金融方面,进一步推进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工作;在融资租赁方面,继续巩固提升飞机租赁等业务的成果,加速落实船舶融资租赁政策;在离岸金融方面,探索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试点工作,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三是扩展东疆保税港区服务功能,延伸城市滨水产业链。一是启动建设东疆二岛,尽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扩展区域功能,形成区域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和离岸金融等配套服务能力,逐步在功能模式上与自由贸易港区的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快港口业务创新,开展国际船舶登记、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租赁业务等试点,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水岸休闲、海洋科技、先进制造、保税会展等滨水产业,发挥东疆保税港区对天津城市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龙头带动效应。
2.推进物流业融合发展。在总结国内外港航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宜摈弃简单追求口岸吞吐量的发展模式,全面规划并加快推进以港口为依托的综合物流服务业的发展,以价值链的提升和区域产业带动为导向,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重塑物流产业结构形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开发新的产业模块,延伸传统港航产业链条。聚焦产业链延伸与高端增值服务,开发新兴增值物流功能,大力推进两岸物流、冷链物流、精益物流等高端物流的发展,实现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高度融合。以发展两岸生鲜食品精准物流基地为突破口,构建以冷链物流为特色,以生鲜农渔产品为重点的台湾商品精准物流服务体系,形成精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台湾商品物流产业链,将天津打造成台湾商品北方的集散之都,重塑北方商埠。二是推进物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物流与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的融合,创新物流服务方式。结合24个制造业产业链和世界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物流服务向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延伸,形成供应链管理和运筹中心。三是加快港航产业要素集聚,提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对国内外优质要素的集聚力,以大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大力吸引世界知名跨国物流公司的区域物流总部、国内特大型物流企业的全国物流总部和区域性物流总部落户天津,使天津成为与全球物流网络有效对接、高端产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
集群优势、品牌效应
与中小企业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吕景春教授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已成为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经济繁荣的生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自主创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不仅为创造社会财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从目前看,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方式以及体制、环境等因素以外,其产业组织结构及其优势的发挥等,已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能否快速成长的问题,正在上升为战略性问题。如何促进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给予适宜的产业政策引导,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和体制创新,必须开拓中小企业集群自身潜力,利用其集群优势获得竞争地位。
1.依托企业集群优势,着力打造区位品牌并发挥其效应。企业集群,特别是中小企业集群,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不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且凸显出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某些特征,如知识溢出效应、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和品牌效应等。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企业密度越大,产业上、中、下游环节的成龙配套程度越高,产业附加值链条越完善,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中小企业就越能够像蛟龙入海“如鱼得水”。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叠加。这种产业内部集聚的优势叠加均来源于中小企业集群。因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中小企业集群与某个单一的孤立企业不同,具有稳定、持续而强劲的竞争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天津中小企业由最初“单打独斗”式的单兵作战逐渐向集群式“兵团作战”层面推进,其集聚效应也日益显现。但毋庸讳言,天津中小企业的集群式特征尚不够突出,还缺乏像“义乌小商品城”、“中山古镇灯饰”、“佛山石湾陶瓷”等那些叫得响的,在国内国际上有足够竞争力的“区位品牌”。我们知道,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往往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内厂商的整体力量,利用集群优势,加大广告宣传投入力度,就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受益,这就是区位品牌所具有的那种经济学上常说的“正外部效应”。这种效应犹如一种“正能量”,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拓展业务,制定更加灵活的、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也有利于提升其所在区域的良好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我们熟知的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瑞士手表等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甚好,恰是这种正外部性带来的结果。
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感召力。打造区位品牌,除了企业自身的持续努力之外,政府也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营造高辨识度、高认知度的区位品牌“鼓与呼”,区位品牌一旦形成之后,就成为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可以让区域内的所有企业、组织甚至老百姓都能共享区位品牌带来的“红利”。
2.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区域特点的企业集群。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应着重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创新能力,探寻和追求适合于本区域具体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时应正确认识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把自己的地方产业一味地定位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方面,应因地制宜。巴西和印度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说明,将技术、知识和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一样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中小企业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区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企业集群战略,如特色产业园区、专业镇、村等。从近年来企业集群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天津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其主要的路径选择就是引导、创立和发展具有天津区域特点或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模式,立足于本地区历史文化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传统产业领域。在我国许多地方,如浙江温州,受长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使该地区以家庭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逐渐形成了打火机、低压电器、纺织、制鞋等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珠三角的灯饰、五金制品、玩具、陶瓷、针织服装等中小企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竞争优势。
另外,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组成要么是以家族为基础,要么就是同一地缘内中小企业的组合,这种关系为它们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提供了铺垫。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乡土”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以及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则也会促进信任机制的产生。所以,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条件,围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构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借助于其良好的信任机制和“根植性”,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深远。因此,立足于天津,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情况,无论是创新型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都要在“专精特新”方面下功夫,通过政府的促进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张贵教授
我国新型城镇化作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国家战略,遵循“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不断演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新分工和组合,并产生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空间结构的重要变化。新型城镇化通过城镇建设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系列变化,必须进行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1.第一层次的目标层设计:新型城镇化的理想家园。目标层作为最上层制度,作为政府的总体政策,是制度体系中效力最强的部分。新型城镇化要遵循人性化原则,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实现城镇健康、快速发展和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当然,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化目标会有所差别,主要包括:一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使城镇化真正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的动力,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消除城乡差别等。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解决三农问题等,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推进人口城镇化向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演进,促进进城农民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价值观等向城市市民转变。四是实现新一轮的经济空间分工,带来区域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区域的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的重要变化,孕育着新的社会经济关系。
2.第二层次的制度层设计:新型城镇化的有力保障。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层,制度层是具体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办法。既能保障目标的实现,又能对具体执行政策进行指导。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正常发展。
制度层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一是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制度。新型城镇化采用政府导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要素流向、频率,通过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分工和重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实现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土地制度与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土地流转与集体经济组织改制要遵循成员受益、村民自愿、产权明晰、按劳分配,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股份制、合作制、合伙制、独资等改革方式逐步推进。三是农民管理与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居住进入城市,农民管理机构改革要遵循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精神、原则、目标,剥离户籍背后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特权,尽快建立城镇化的人口户籍新型管理制度。四是教育、培训与就业制度。建立公平的教育与培训制度,保障进城农民及其子女享受同城市原居民同等的教育、培训机会,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一个以财政为主,税收、产业、金融政策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保障义务教育、就业培训的公共经费支出制度。健全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五是公共物品提供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坚持政策性保障和救助性保障相结合,尽快完成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工作,同时建立同城市医疗保险范围相同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能享受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保障服务。建立公平、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失去土地及劳动能力后仍然有生活保障。
3.第三层次的执行操作层设计: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这一层次的设计,主要包括:一是居民管理与户籍改革设计。推进原有的“市—区(县)—镇(乡)—村”的管理体制向“市—区(县)—管理委员会—社区居住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变革。在管理体制中,可成立邻里、居民小组等过渡群众自治机构。在管理方式上,可采取现行“党、政、经”合一的管理模式,也可采取“政经分离”的管理模式,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管理实行管干分离,以区、街办事处以及居委会为主,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确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方式。二是产权分配与激励机制设计。集体资产量化时,要充分考虑已转工转居人员、外嫁女、回迁人员、服军役人员等特殊人群对于集体资产分配权的诉求,详细制订资产共有者的身份确认方案,并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现实运行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综合采用量化、出售给个人、设置集体股这几种方式来进行股份制改革。三是公共服务金融与税收体系设计。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融资渠道。加强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公共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立小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专项中长期贷款,把小城镇公共基础建设纳入上级财政预算,或增加乡镇财政留成的比例。四是公共财政与保障体系设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与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源配置,并建立标准有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城乡公共品供给均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基础建设与多元投入机制设计。积极探索小城镇公共基础建设的多种模式,将基础、公共设施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吸引民间资金、民营企业以及外商外资,积极参与城镇给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