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滨海高新区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成为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评定管理办法》实施后全国首批10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之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复意见中,建议滨海高新区进一步发挥园区的地域和政策优势,促进知本与资本的结合,培育专利运营业态发展;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专项投入力度;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实务能力培训,指导企业积极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信息产业指导企业构建专利联盟、形成行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等。
9月22日记者获悉,2013年滨海高新区预计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15-20个,新认定国家、市级研发机构5-10个,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新增6000件。实施创新品牌计划,选择5-10家重点企业聚焦扶持,形成一批著名创新品牌。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导向,以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链条为目标。
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三大基地
“高新区的专利都是企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这些专利技术是高新区企业走向产业高端,引领行业发展的金钥匙”,滨海高新区科技局局长谢文魁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批10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之一,高新区的企业专利不是躺在实验室内的学术成果,而是与产业发展相随相伴的。目前,高新区已构建起以研发、孵化、产业化发展三大基地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与转化体系,以知本带动资本积聚是高新区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区的目标之一。“2012年,高新区企业有效专利达到7388件,占滨海新区总量的4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国家高新区首位。”高新区科技局专管专利工作人员的蓝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之前,高新区足足做了七年的准备。2005年,该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0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这几年,该区专利申请数量以平均每年45%以上的速度增长,五年内专利申请翻了两倍多。
知识产权有效支撑产业发展
企业是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主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新区专利申报八成以上来自于企业。通过鼓励企业运用专利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注资、专利权对外投资入股等方式,促进企业专利资产化,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谢文魁表示,高新区通过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这几年,企业也从知识产权战略中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主地申报专利技术,通过知识产权实现知本到资本的转化。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该区还将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和市场服务体系等措施,推动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活力强劲、专利申请踊跃的示范区;成为知识产权拥有量有效支撑产业发展、专利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示范区;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有利于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区。
按《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三年工作规划》,到2015年,该区将实现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100件;国外专利申请数量增加60%以上;天津市著名商标达到100件以上,全国驰名商标达到30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