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天津日报》对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硬举措提升市场营商环境
做了重点报道
做好非首都功能承接地
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已经累计吸引北京来园企业837家。“随着三地协同不断推进,近几年北京来的企业数量稳步提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副主任邢其冬说:“今年,我们将继续紧抓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的契机,以京津协同促进优势要素快速聚集,深化与中关村、中发展集团的合作,将北京作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战场,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促进更多的北京地区优质项目向科技园聚集。”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创新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滨海中关村注册的4053家企业中,七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企业,主要涉及生命大健康、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据统计,近4年来,滨海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复合增长率为12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21%。“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园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加速流通,把长板做长、增量做大,协同打造北方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策源地。”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陈强表示。
硬举措提升软实力
市场主体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者。 2021年落户天津经开区的志鼎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翔颇有感受:“优质的营商环境、全方位高效的服务,才能让企业全身心发展壮大,安心扎根这里贡献力量。滨海中关村帮我们导入了更多优质资源,帮助企业不断挖掘数字资产项目,逐步形成产业聚集。”去年4月投入运营的经开区企业天津海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敬环表示:“经开区有很多科技领军企业,创新氛围浓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我们聚焦海水资源化开发利用,已经与袁隆平科研团队、天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了深度合作,搭建起教学科研与技术研发有效衔接的平台载体。”
上个月,天津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天津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北塘湾产业园)正式启动,未来将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融合研发、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创新主体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需求,实现科技园打造京津冀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的远景目标。
在北塘湾科发公司副总经理刘凤看来,滨海中关村内很多科技型企业正由早期孵化迈向高速成长阶段,这个时候就要有相当规模的产业用房来适应发展需要。最早一批落户滨海中关村的企业致导科技成为北塘湾产业园首批签约的企业之一,从无人机单一航电模块生产到如今的整机制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致导科技厂房扩容需求迫切。“春节过后,产业园一期10万平方米用地已进入试桩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产业用房建设。截至目前,已经有12家企业签约预租预定。”刘凤说。
信息来源:节选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