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拽着制造业跑,制造业拽着工业跑,工业拽着全市跑。”说起今年一季度的工业运行,市工信局研究室副主任沈毛毛兴奋地总结出这样一句话。
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比全国快17.7个百分点
能连着让三个“跑”起来的,是怎么个“拽”法?一季度,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2%,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为30.3%,快了11.7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1%,比规上工业快14.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7.7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1.4%。
“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近七成,为69.1%,贡献率达91.4%,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5.8%,快于全市规上工业25.5个百分点,占比超过三成。制造业已成为天津工业增长的主力军。”市工信局经济运行处处长刘松林这样解释说。
从全国排位看,一季度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第7位,分别比前两年提高18和16个位次;天津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17.7个百分点。
多方聚力“制造业立市”
“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力军,是去年我市提出‘制造业立市’能动效应的显现。”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周胜昔分析,“市委、市政府确立‘制造业立市’战略后,全市各区委办局高度重视,市工信局会同相关区与部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持续开展‘接链、促需、护企’等惠企帮扶活动,以打造‘10条产业链’为主要抓手,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能动效应影响下,招商引资目标向制造业倾斜、投资重点向制造业倾斜、政策支持向制造业倾斜。
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比去年增长33.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4.4%,高于全国制造业14.6个百分点,高于工业10.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20.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9.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技术改造投资,就是明天的提质增效。全市制造业持续加大技改项目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技改政策,精准引导支持企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装备、工艺、产品等水平。一季度,全市技改投资增幅达到了56.1%,为后续发展增加了强劲动力。”市工信局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处长朱天利介绍说。
对于政策支持,市工信局研究室主任杨冬梅介绍,2020年我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共支持智能制造项目815个,总投入15.68亿元。这批资金主要投向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
“2020年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金额最高,达到5.6亿元,占比35.7%,超过三分之一,与往年相比,对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杨冬梅分析说。
在该资金支持的集成电路领域,飞腾安全可控通用服务器CPU整体性能与国际主流服务器性能水平相当,累计销售已超过5万台;海光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性能CPU“海光2号”,在金融、电信、电力等重要领域实现了对国外CPU的规模化替代。其支持的机器人领域,辰星并联机器人在全国占有率排名第一,2020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在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方面,2020年我市共支持项目184个,安排资金4.5亿元,占比达29%。在天津石化智能工厂,实现了从原油进厂、装置加工、产品调合和自动装车出厂的一体化生产运行和智能优化管控体系,企业现场作业劳动效率提高20%,产品优良品率达到100%;在一汽大众,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与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生产效率同比提高15%、运营成本降低12%、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5%,单位产值能耗预计可降低30%。
这些投入,反映在一季度数据上,就是天津工业新动能占比明显提升。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是26.3%、14.6%,比去年同期提高4.6和0.4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提高5.7和1.3个百分点。还表现在新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上,城市轨道车辆增长2倍,光缆增长1.3倍,光伏电池增长1.1倍,锂离子电池增长67%,集成电路增长60%,电子计算机增长60%,光电子器件增长52%。
“制造业立市”能动效应持续发酵
事实上,“制造业立市”的能动效应正在持续发酵。目前,《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已编制完成,即将印发,这两个汇集了全市16个区、24个部门和十多家重点企业意见而起草的计划与方案,对我市未来三年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3大新兴产业,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4大优势产业,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给出了主要路径和重点举措。
“未来三年,天津将通过打造10条产业链,锻长补短,以链强业,以链扩量,以链提质,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到2023年,这10条产业链将带动重点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以上,真正成为‘制造强市’的坚实支撑。”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