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切换
新闻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更多津版“国之重器”
2021
02/24
09:0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四五”时期,天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左右。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一是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等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科研设施,加快建设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面向科技前沿的原始创新平台,在信创、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等方向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打造全国先进的科技大平台集群,力争脑机交互、手性物质、应用数学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对外高度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信创产业、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重要产品和技术攻关力度,打造更多天津版“国之重器”。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做大科技型企业“底盘”,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在提升高校院所创新实力方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信创等重点产业创新学科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引聚国家级大院大所,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天科工程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分院等建设。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北方声谷”“天津智谷”等一批应用场景牵引的科技创新标志区和创新发展聚集区。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大学科技园,发挥高校与所在区“双主体”作用,把大学科技园打造成高校成果转化的“首站”、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孵化园”。提升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能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和多元化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构建全周期、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开发相关融资和科技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增信服务。坚持以用立业、场景牵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通过扩大首台套保险补偿范围等方式,加大对从“0—1”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采购力度,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四是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新机制。健全稳定支持与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投入方式,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严重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支持滨海新区、东丽区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区,高标准建成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化拓展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功能。

五是构筑人才聚集高地。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畅通青年和紧缺人才落户通道,制定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定制化政策,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人才推广“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模式。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提高在津高校毕业生留津比例,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吸引更多博士来津发展。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建立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培养“海河工匠”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在优化人才环境方面,支持人才团队携带项目“带土移植”,推行“项目+团队”服务模式,为人才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措施,帮助解决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等人才关切的实际问题,让天津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