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电 产业因城市而兴,城市依托产业而强,引进什么样的产业,决定着这个城市及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8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前身挂牌成立,1年后,阿里巴巴淘宝城在该区域的一片农田中开建,这在当时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事件,却成为杭州未来科技城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阿里的入驻,给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此之后,互联网公司、高新企业纷至沓来,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仅仅数年,杭州未来科技城就有了“中国硅谷”的美誉。
如今,成都南部正在崛起另一座新城——成都科学城,其目标是“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阿里巴巴之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城的崛起离不开强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双加持,而助力成都科学城腾飞的“头雁”,也已恰逢其时地出现在了天府大道旁。紫光·天府芯城所引领的产业将不断裂变,并产生创新乘数效应,赋能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头雁”效应
杭州未来科技城所在的余杭区,十几年前还是城乡结合部,农田密布。当地政府决定在这片区域开发一座新城,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管委会便于2008年挂牌成立。
新城开发引来的“头雁”是阿里巴巴。2008年,马云宣布斥资13.6亿元人民币在该区域建设“淘宝城”项目,1年后,项目开工建设。这就是日后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建设,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阿里落户未来科技城,视为这座产业新城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入驻,不仅仅是几万员工到此办公、增加了未来科技城的人气,更重要的是如同灯塔指引船只靠岸一样,发出了产业向新城聚集的信号,使得杭州未来科技城成了杭州互联网产业的高地。
资料显示,在阿里迁入后的几年间,杭州未来科技城涌现出上万家创新企业,如今更是扎堆聚集了众多互联网公司、高新企业及知名研究机构,涌入了大批海归人才、科创精英。这些活跃因素,让杭州未来科技城迅速从信息经济迈向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城,被外界誉为“中国硅谷”。
因为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存在,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占据着未来科技城主导产业中最突出的位置,也因为未来科技城的存在,余杭区成为杭州互联网产业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余杭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单位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剔除重复)约1942亿元,总量列杭州各区县第一位。
一家龙头企业带来一个产业集群,进而带动所在区域甚至整个城市发展,“头雁效应”因为阿里巴巴和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成功得以完美发挥。十二年后,在成都科学城内,芯云产业领先企业紫光集团进驻、“人城产融合”智慧大盘紫光·天府芯城即将面市,“头雁效应”将再一次在这里形成。
产业引领
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四川天府新区,是一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产业新城,被四川省视为“百年大计、省之大事”。今年6月初发布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其中的“一核”即是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
成都科学城鸟瞰图
根据功能划分,成都科学城将持续提升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能级,主要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和网络视听等6大重点领域。
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成功建设可以看出,建设科学城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有真刀真枪地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有分量的产业,才能让未来的科学城名副其实,真正成为城市新一轮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基因强大,如果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中能够引入像“阿里巴巴”这样具有超强产业集群吸引力的龙头企业,实现“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的目标将事半功倍。
但成都科学城的产业定位不只是互联网,它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复制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经验,它需要的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上具有引领性的产业巨头。
成都科学城的产业发展定位与超前规划,吸引了国内领先的智慧产城运营商紫光海阔的进驻,其建设运营的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投资额约500亿元的紫光·天府芯城项目,已顺利落户科学城。
项目依托紫光集团“三院两云”进行战略布局,规划有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暨紫光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紫光大数据研究院、紫光智慧城市研究院、紫光天府工业云研发应用中心、紫光工业云四川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对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从研发源头上形成强势引领。
芯、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一轮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助推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栏的第一条就聚焦了“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要“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在工业云领域,该战略规划也提到“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
紫光·天府芯城产业导入效果显著。2019年,项目相继与20余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签订意向协议,初步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聚优势。2020年1月,紫光云成都公司、紫光· 天府芯城联合办公中心正式启用。
“人城产”融合新样本
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引育高科技创新人才,是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据不完全预测,紫光·天府芯城建成后,从事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工作的员工将超过10万人,加上其他入驻企业、配套商业等,活跃人口可能达到30万以上。
高标准建设的紫光·天府芯城力图引导城市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人、城、产融合发展,既把高端产业吸纳进来,也让就业人群安心留下。说到底,这一模式就是把“以人为本”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人的多元化需求去完善功能区内的生态、生活与生产等各项功能,塑造优美的生态基底,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功能设施,提高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并以此“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就业、定居。
紫光·天府芯城有着完整的生活配套,项目内分布着科技研发办公集群、商业集群、K12全龄教育、康养医疗、星级酒店、文化创意空间、室内外运动场馆、人才孵化基地、科技金融中心、配套住宅等十大业态,置身其中,工作、居住、教育、休闲、购物、健身、社交等,可以一站式完成,触手可达的全业态配套让幸福感瞬间爆棚。
完美的生态基底,又让这里的工作与居住环境无出其右。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四川天府新区,开发建设理念已经从“城中建园”到“园中建城”进行转变,即便是作为重点建设区域的成都科学城,生态空间占比也达42%。紫光·天府芯城内的网红地标性建筑智慧之环,是项目诠释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案例。
紫光·天府芯城项目规划的网红建筑——智慧之环全景图
智慧之环被设计成一个依势起伏的环状形态,中心环绕一个绿意盎然的公园,亮丽的红色与周围绿色植被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项目的画龙点睛之笔在于由15200片铝板形成优雅的曲面造型,它将项目的展览和接待中心两个建筑功能有效串联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可步行的曲面屋顶,人们可以从地上一路走到屋顶,沿着这个曲面屋顶跑道,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
紫光·天府芯城
如今,今年这一备受期待的项目即将开放参观,并向全球火热招商。在外界看来,以高端产业吸引人、以品质生活留住人的芯城,将打造出一个“人-城-产”融合的新样本,必将助力天府新区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宏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