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正在奋力冲刺“最后一公里”。
5月21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深呼吸口罩厂。工厂负责人张文建收到民用口罩检验合格报告,完成最后一道手续,口罩厂正式投产了。
年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天津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镇原县送来一批紧俏的医用防护口罩等防疫物资。考虑到庆阳地区没有口罩生产厂,物宗园公司很快又自筹300万元资金,在镇原县投资建厂,一次性民用防护口罩和医用级别口罩年产能将达到5700万只,满足当地防疫物资储备需求,为企业复工和学校复课提供保障。
早上8点,28岁的女工李星熟练地换好防护服,进入车间,按下设备启动按钮。李星是镇原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春节后,她原来打工的餐馆受疫情影响停业,一家人生计雪上加霜。“没想到能来口罩厂上班,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块钱,足够我们全家过日子了。”提起这事,她扬起满足的笑脸。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我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围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引导企业在受援地区建设龙头企业,推动扶贫产业集约化、专业化、链条化发展,激发受援地区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带动贫困群众走出一条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的新路。
发力特色产业 推进精准扶贫
张文建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生活会和黄土高原上的深度贫困县──镇原县紧密融合在一起。
时针拨回两年前,张文建听说公司计划在镇原县投资一个扶贫项目。“2018年,响应政府号召,公司利用在农业经营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在镇原县选择了6处场地,投资建办‘村社合一’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畜牧业增收。”张文建回忆。
这仅仅是开始。在当地考察时,公司总经理夏慈举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羊──“陇东黑山羊”,由于基因优良、数量少,广受欢迎。为保护和发展这一稀有品种,2018年11月,物宗园公司与镇原县农牧局达成合作协议,投资600万元,利用山坡上的废弃旧窑洞,建设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黑山羊养殖。
特色农产品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肉羊养殖成功后,物宗园公司带领当地农户“发羊财”的脚步没有停歇。
在合作社建设中,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庆阳市没有牛羊肉屠宰厂,养殖产业链半路中断。
一鼓作气,物宗园公司又与镇原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建设屠宰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彻底解除养殖户的销路之忧。
2019年以来,为实现种养结合,物宗园公司流转当地农民荒地累计2300亩种植饲草,利用羊场粪污就地还田,形成农牧循环生态链。为提高畜牧养殖品质,还与长芦汉沽盐场共同投资建设年产1万吨畜牧盐项目,提供优质饲料添加剂舔砖产品……
不到3年,物宗园公司已在镇原县投下大大小小11个项目,实现了从种植、养殖、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全产业链。
“合作社的7500只种羊已经陆续产羔,去年年底向村民兑现了第一次分红。黑山羊养殖项目,3月底接通了水电,已经陆续进羊了。屠宰加工厂也在最后冲刺,建成牛、羊屠宰加工线各一条,冷库10座,投产后预计每年上缴税金1000万元,直接吸纳当地群众就业百余人,带动53个村集体稳步增收……”张文建向记者历数这些项目的成效。
“在我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围绕受援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物宗园公司的产业扶贫项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样的企业和项目还有很多。”市发展改革委区域经济处副处长韩静介绍,我市重点聚焦受援当地畜牧养殖、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民族手工、科技大棚等特色产业,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产业扶贫合作。“比如,充分利用阿旺绵羊、黑山羊等特色资源,引导我市种养业企业利用受援地区土地价格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建设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我市还推动工业企业发掘当地市场和技术空白,不断寻找投资机会,发展壮大自身,同时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大项目好项目带动 多渠道资金扶持
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收官阶段,我市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不断谋划大项目好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协作。
3月中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100个精心梳理的产业扶贫项目面向企业开展全面推介。
“这份产业目录和项目库,围绕受援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接天津城市发展需求,明确了我市与50个对口受援县(市)开展合作的重点产业,谋划了受援地农副产品种养殖、深加工、旅游、服饰加工及商贸流通等领域的100个重点扶贫产业招商项目,总投资额183.3亿元。”韩静说,截至目前,已有马铃薯鲜粉、苗木种植、中药材种植初加工等27个项目处于在谈阶段。“为方便企业投资,我们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每个项目进行市场可行性分析,同时梳理了受援地区扶贫产业支持政策和我市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投资企业可优先获得天津市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帮扶专项扶持资金资助。”
在政策鼓励、资金撬动下,脱贫攻坚的队伍不断壮大,扶贫受益面持续扩大。据了解,去年我市企业在受援地探索建立的多种产业合作带贫模式成效明显,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定向合作等多种模式,带动近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今年,针对疫情影响,我们积极会同受援地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计划为受援地区引入企业90余家,带贫5万人以上。1—5月,我市投资受援地企业已新增128家,新增实际投资达到2.34亿元。”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郭造林表示,围绕企业落地、投资到位、带动脱贫三大目标,我市将继续密切与受援地区合作交流,为企业搭建津企陇上行、津企承德行等对接平台,复制推广特色产业帮扶模式,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要求,对引进龙头带动企业实施落地、重点在谈和储备“三个一批”滚动管理,每月进行推动和更新,助力对口帮扶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