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应对新冠疫情的超长春节假期结束,全国各地企业开始迎来复工复产。在防疫的同时,一场经济保卫战随着企业全面复工而展开。
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既要切实做好春节后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尽早恢复正常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继上周复工潮以后,本周又迎来新一轮复工潮,目前全国各地有序复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安排部署下,地方政府多措并举,为破解企业招工难、资金紧张等问题发力,推动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全国有序复工 安全不放松
雅颜生物科技是一家宁波的私营企业,生产消毒洗手液。该公司总经理陈鹏建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企业已经安排好工人复工和返岗的工作,目前很忙。
据了解,2月10日宁波成立复工应急组,旨在帮助企业解决复工难题。应急组下设6个小组,包括综合、物流运输协调、用工协调、物资协调、法律服务和金融协调,人员从市相应部门抽调。企业若有复工上的困难和问题,均可拨打6个小组的热线电话求助。
2月9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四个优先”原则——对涉及疫情防控、事关国计民生、保障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必需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按照“四个论英雄”经济贡献度高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市场订单足、防控措施实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核心管理人员、一线熟练操作工人优先保障复工。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爱宁(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夏君说道,春节假期里,未离沪的人员已经投入工作中,在保障员工和客户安全的同时,也在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
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经济大省广东,记者了解到,已有涉及金融、咨询、物流等第三产业企业于10日起逐步恢复办公。不过,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
一些金融类企业复工方式则更为灵活。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位于北京,该公司研究总监赵博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蓝石资产已开启远程办公为主、公司办公为辅的办公模式。根据近期的疫情和防控情况,为了保证员工的健康安全,到目前,仍以远程办公的工作模式为主。个别交易员因业务需要去公司办公,但也是轮岗。
本周全国迎来新一轮复工潮,来自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周营业小店数量环比增长25%,与老百姓生活关联度紧密的快销零售类小店,增幅达到35%。其中,深圳、长沙、广州的增幅最大,位列前三;其他许多城市正在进入有序复工阶段。
受访人士表示,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重中之重还是严防死守。特别是复产复工后,各单位的防控压力陡然增加,已经成为新的战“疫”主战场。
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民警王学晚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镇上的企业正在安排复工,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自外省市,并且已经在返工的路上,马上就要面临一场新的战“疫”。这将是一场硬仗,不管是对于民警,还是对于所有单位来说,把住防疫关都是眼下的头等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夏君告诉记者,养老服务和家政服务是两大块。家政服务的员工接触人员较多,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目前公司对返沪人员进行专门妥善安排,按照市政府要求对外来人员进行14天隔离观察,确定没有问题的,再进行返岗安排。
政府助企业渡难关
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已成为各地的导向。不过,复工企业如何化解各种困难,是企业面临的“燃眉之急”。
首先就是用工难的问题。夏君向记者表示,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员工,有不少是外地员工,春节回家过年了,目前回不来,尤其是重点地区的员工,则必须遵守规定原地隔离。即使回来,也要居家隔离观察14天,到本月底,返岗率也难以达到50%。
2月10日是一些企业复工的日子,但是他们都遭遇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很多员工无法按期返回工作城市。
近日,江苏南京发布12号通告称,对于返宁务工人员集中的输出地区,南京鼓励企业集中包车接送,将补贴50%的费用。支持企业定制公交、包车通勤,解决务工人员的出行问题。
在浙江杭州,为了满足企业复工的用工需求,同时降低返程途中的疫情传播风险,杭州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向铁路部门提出需求,申请在疫情相对平稳、来杭就业人员集中的贵州、河南、四川等地区,为返程务工人员开行专列。16日晚10时许,近300名贵州籍在杭务工人员乘坐全国铁路首趟务工人员返程专列回到杭州;次日下午3时许,600余名河南籍务工人员乘坐G2397次列车到达杭州东站。
据“台州发布”2月16日发布的信息,台州市计划组织民航客机,从重庆、贵阳、成都、昆明、西安包机接当地居民来台州务工。包机费用市财政补贴1/3,条件是企业返工一次性10人以上,可以咨询、申请,机票价格在900~1300元/人左右。
复工企业还遭遇了资金紧张,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压力很大,这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近日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问卷的6422家中小企业中,资金紧张是最大困难。近7成的中小企业反映营业收入减少,近9成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3个月。其中33.73%的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1个月,32.75%的企业反映能支撑2个月,只有9.89%的企业能支撑半年以上。
2月8日,《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针对三大类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重点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相关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延迟复工的各类企业)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包括减免租金、税费减免、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有效期至新冠疫情结束后再顺延3个月。初步测算,可为上海全市的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300亿元以上。
广东省也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健康发展的十五条措施》等超过10份文件,涉及企业租金减免、社保税费延迟缴纳、鼓励企业不裁员等,几乎涵盖了中小微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尤其是受疫情直接冲击的餐饮、商贸、交通行业成为“惠企”政策关怀的重点对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