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成就了医药集团的今天。创新力对企业来说真的很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刘昌孝
“医药集团领导班子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并能有效激发起大家的能动性,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众人拾柴火焰高。执行力决定了企业发展达到的高度。”
——天津力生制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宝卫
“人力,财力,物力,细致管控,实现效益最大化。细节决定成败,管控力为企业发展曲线的不断攀升保驾护航。”
——中新药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志强
天津北方网讯:创新力、执行力、管控力,这三股力量扭成一根绳,不断引领着天津医药集团跨越发展——经济效益跻身全国医药行业前三强。2012年实现利润19.1亿元,是2006年的6.4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63%,是2006年的12倍,连续3年超过合资企业。
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4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5位。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61.5亿元,是2006年的2.3倍,销售收入过亿品种达到17个,是2006年的3倍,速效救心丸等一批大品种药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创新力究竟从何而来
医药集团的创新力从哪儿来?
2006年的医药集团,销售规模刚过100亿元,实现利润仅3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债率却高达70%,实现利润仅占集团利润的二成;主业结构不够优化,管理水平不高,即使是在新加坡、上海两地上市的中新药业这样的“好”企业,也处于亏损状态。
“通过改革调整,实现创新发展”,医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津新官上任第二天,即在全系统干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
创新力从改革调整中来。
调整从领导班子开始,医药集团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老传统,先后调整各级领导人员300人次,大胆起用50多名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后,医药集团开始推行严格的考核监督体系,明确经营者目标责任制,把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应收账款、职工收入提升等指标纳入业绩考核,3年内考核通不过的自动解聘,超额完成任务的则给予大奖,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
调整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上深入。
“2006年以来,新一轮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冲击着固有的经营模式,我们意识到,单靠产品经营已经无法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难以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创新经营模式,实施资本运营和产品经营双轮驱动,在资本市场找出路、谋发展。”张建津告诉记者。
经过积极准备,2010年力生制药上市,融得资金20亿元。拥有这笔“巨资”,力生制药全资收购了中央药业、生化制药100%的股权,投资5亿元建成了新冠制药。医药集团还先后完成了对国内眼科B超龙头企业迈达公司、高端影像技术领军企业邦盛公司、亚洲第一大医用消毒片生产企业普光公司等一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控股,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医药集团还通过票据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2007年以来,累计发行中期票据30亿元、短期融资债券20亿元、私募债10亿元,弥补流动资金不足,降低融资成本,近3年来节约资金成本约2亿元。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医药集团基本完成了从产品研发、制造、批发零售到医院终端和社区街道的全产业链布局,拥有了世界最长且最完整的头孢类生产线,新型头孢菌素中间体和核黄素磷酸钠产能均为世界第一,两类药品为国内产能第一,居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头把交椅。
发展到2009年,医药集团提出了建设化学与生物制药、绿色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商业物流“四大产业板块”的战略设想。2012年,这“四大板块”实现销售收入比2009年规划初期分别增长60.6%、81.6%、55.7%和56.9%,化学与生物制药、绿色中药、商业物流三个板块规模已占到集团整体规模的90%以上。
创新力从重视科技中来。
“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支撑,坚持新品研发与项目引进双翼齐飞。”张建津告诉记者。
这些年,医药集团利用旗下的国家级药物研发机构天津药物研究院以及16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三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新品研发和工艺改进进程。科技投入率从2006年的2%提高到2012年的5%以上,6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1.31亿元,每年申报50个新产品,年均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工业技术改进90余项,累计获发明专利319项。2012年,新产品产值实现19.05亿元,比2006年增长9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8.8%。
“仅我们乐仁堂近3年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科研,与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中医药研究院以及京、沪等地的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合作完成了多个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去年我们的‘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项目被评为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乐仁堂厂长王磊告诉记者。
医药集团还拨专款8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引进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并与美、英、日等多家公司及国内协和医药生物技术所等达成30多项合作意向,相继投资建成药研院“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生化制药公司“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产业化项目”等高科技含量的好项目,为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
执行力变可能为成功
“我们压力很大呀。”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从老总到员工。
中新药业的销售员孙秀山告诉记者,过去业务员主要盘踞在省会城市,与大的批发商联络联络感情,跑跑大医院就可以了。“现在可不行了,得下去,往县乡一级的小地方走。”
“有阵子集团层面的调度会一个星期就要开一次,各个企业的一把手都参加,压力无处不在,太辛苦了。”力生制药的董事长、总经理孙宝卫对记者说。
但说辛苦的人在感叹完难处后,都会缓和语气表达另一层意思——“辛苦是辛苦,但付出了也有回报,所以大家乐意尽全力干好。”孙秀山说。而孙宝卫都会引起周围同事的调侃:“拿那么多年薪,太让人羡慕了。”孙宝卫的年薪,据记者了解,达到了180万元。
孙宝卫高薪后面,是力生公司6年来实现利润增加了2.1亿元。
“我们工资奖励分配完全打破大锅饭,市场营销人员工资奖金采用回款提成制,新品开发人员采取保底加创新研制分步提奖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孙宝卫说。
在医药集团,就是这样压力层层下传,薪酬激励机制全系统运转,整个队伍的创造力被激发。
张建津总结医药集团之所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主要是领导团队善于与下属沟通交流,在思想上形成高度一致,从而能朝着集团的战略目标锲而不舍地去努力。
比如对医药集团近年来力推的大品种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医药集团对现有产品进行科技质量测评和销售市场前景的深度挖掘,确定对44个品种实施重点开发,对这些重点品种实行“一品一策”,细化市场开发目标,集中资金、人员、技术等优势资源向大品种倾斜,给予30%至50%的市场开发资金,并把大品种完成情况纳入年薪制考核。
“我们提出了‘宁换厂长、不换品种’的理念,一层一层向下力推,大品种营销战略深入人心。”张建津说。
乐仁堂的通脉养心丸在列入大品种之前,年销售仅为1000余万元,在集团资金、技术支持下,乐仁堂邀请专家学者对该产品进行深入研讨,挖掘出该产品“益气养阴法”这一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法则,并通过“商销+学术+终端一体化运作”模式,迅速让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区,3年过去,年销售突破亿元大关,也带动了乐仁堂销售规模6年扩大了6倍。
“为了赢得新市场,我们派出专业市场调研队伍,调查分析每一个地区的居民分布、生活环境、发病概率、用药习惯等情况,然后对县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药品直接进入新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社区。”王磊说。
王磊40岁出头,由于开拓市场成果显赫,3年时间里她从原来的副厂长连升三级,目前成为乐仁堂的党政一把手。她告诉记者:“我们乐仁堂人坚信,只要坚持目标,就能变1%的可能为100%的成功。”
医药集团上上下下“坚定”的执行力,让医药集团迅速壮大规模和实力。截至2012年年底,44个集团重点监控品种年销售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17个品种过亿元,28个品种过5000万元。集团工业企业39个大品种实现销售收入57.3亿元,占集团汇总销售收入的21.9%。在2006年,医药集团销售过亿的产品仅有速效救心丸、芬必得、寿比山等6个,过5000万元的品种只有12个。
管控力护航发展曲线
“这些年,医药集团的管理越来越正规,真正做到了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医药集团党委副书记张洪年告诉记者。
在张洪年的描述中,在医药集团,下属企业的销售状态和任一单买卖,都能在集团的管控平台显现。
“这样一来,过去为了增加销售业务而做的虚假买卖就彻底被堵住了。”张洪年说。
这个管控平台是2007年以来医药集团花费4000万元建立起来的,这个被称为“五个管控中心”的信息化平台,集办公、市场运营、人力资源、生产运营、财务预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全集团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统一。
“这些年,仅财务管理这一项,医药集团就相继制定和完善150余项管理制度,实现抓资金龙头理财,建预算体系管财,用规章制度控财。”张洪年介绍。
人的管控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医药集团,除了破除太平官和论资排辈,优胜劣汰外,还积极拓宽人才招募视野,瞄准海外优秀人才,加大领军型和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精密仪器和机械研究方面专家伊德尔博士、从事药物代谢转运体高端研究的日本籍专家伊秀林博士、全球首创PAP专利技术发明人美籍专家刘强博士等28名海内外专业领域带头人纷纷加入医药集团,我们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专门设立‘创新人才特区’,在资金投入、服务模式、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张建津介绍。
在采访的最后,张建津说,现在医药集团上下都在为“三年再翻一番”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而努力,“力争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润35亿元,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医药产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国内同行前三名。”张建津说。
“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步,我们一直在路上。”张建津用一句非常诗意的话语结束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