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张亮 记者王敏报道 天津开发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先进制造研发集聚区”,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为方向,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壮大提升先进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前沿产业接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以五大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若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5+1+N”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发展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向增强服务辐射带动功能转变。
一、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打造“泰达智造”为总体目标,以实施“互联网+”为主线,以存量提升、精准招商、大众创业为三轮驱动,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按照“高新、聚集、链条”的目标,推动产业、企业、产品、技术高新化发展,扩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延伸价值链、产业链和技术链,促进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开发区先进制造研发产业水平的新跨越。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石油化工三个产值超3000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两个产值超1500亿级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继续发挥好三星、鸿富锦等龙头项目作用,巩固移动通信、数字视听、服务器等优势领域,向智能终端设备延伸,持续壮大整机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高性能服务器、新型显示、关键基础元器件等潜力领域,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识别、网络安全、工业软件等领域发展。重点发展关键制造环节,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大力完善产业链,引导产业向高端环节提升,构建设计、生产、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依托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零部件与整车协同发展、研发制造与拓展服务相结合,发展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发展智能汽车,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吸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控制、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相关研发及制造项目落户,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来开发区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研发体系。推动一汽大众汽车生产基地和一汽丰田新工厂2018年建成投产;积极争取长城汽车引进新车型和扩大产能;推动大众变速箱“十三五”期间实现达产并增加品种。到2020年,开发区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50万辆。
现代石化。加快建设南港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和原料多元化加工等上游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上中下游关联紧密的石化产业集群。推动中俄炼化一体化、澄星集团重油综合利用、中沙新材料园、渤化南港基地等重大龙头项目开工建设并在“十三五”期间投达产,推动中石化LNG、长芦新材料园和以壳牌、长城、加德士为代表的润滑油板块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到2020年,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制造。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加快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产业化,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现核心部件与成套设备企业规模聚集,推进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依托长征火箭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航天装备发展,推动航天技术向民用产业渗透。大力支持博迈科、飞旋科技、深之蓝等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工程及农业机械等领域,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
医药健康。把握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融合发展的机遇,推进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备优势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载体,推动修正药业天津生产销售基地、英科博雅克隆工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生物药、化学药、中药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生产,积极培育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发展。发展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蛋白药物、生物试剂等生物药领域。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推进微创手术器械、介入治疗器械、医学影像设备、诊断试剂、可穿戴医疗及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融合发展,促进康师傅集团在开发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
二、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依托制造业、科技创新基础,发挥东区城市功能、南港港口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鼓励、支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开发区东区、北塘、南港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中央和民营企业的总部、区域型总部以及结算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形成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两个增加值超300亿元行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四个增加值超150亿元行业,亿元楼宇超过20座。
金融服务。以培育产业新兴增长点和支撑创新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金融创新模式,强化金融服务业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融入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总部等领域,进一步吸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支付结算、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创新型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总部机构聚集。
现代商贸。加快面向国内外贸易市场体系和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结算中心、销售中心,形成特色市场流通辐射体系,建立一批集展贸直销、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商贸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吸引电子商务企业落户,鼓励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优化跨境支付功能,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00亿元。
现代物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商贸、金融与物流联动发展,创新物流服务功能,培育新业态。重点发展产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依托南港工业区,大力发展以能源产品和大宗散货为特色的港口物流及相关航运服务,成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重要节点。
信息服务。依托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滨海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产业化,重点发展移动搜索、移动办公、位置服务、数据库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开展大数据行业应用研发,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
科技服务。以提升开发区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企业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研发设计公司,支持企业设立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中心,延伸服务领域。
商务服务。以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北塘企业总部园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咨询、会展等领域,分类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集聚,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区域型总部和运营中心落户,构建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紧密结合开发区产业基础,推动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加强重点前沿领域攻关。着力促进相关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内生化发展,提高开发区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达到20%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新能源。重点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设备以及相关关键材料、零部件等领域的发展。选择适当载体,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动中广核太阳能研发、运维中心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以产业链高端环节为主攻方向,推进与开发区主导产业互动融合。重点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非金属新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在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做好布局。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生产领域,培育节能环保咨询监测、合同能源管理、设施管理、技术研发推广等服务领域。
海洋经济。把握天津市创建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机遇,引导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延伸拓展,重点发展海洋石化、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服务等行业。利用南港工业区石化、港口、临海优势,加快打造海洋石化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港口服务产业链,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以开发区东区、北塘企业总部园区为平台,大力引进海洋总部类、科技类项目,打造海洋总部项目聚集区、海洋科技企业聚集区和海洋服务业聚集区,依托渤海装备、博迈科等总部企业,大力提升海工装备研发设计能力。
四、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提升区域制造研发能力,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和内生发展能力。
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突破,提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水平。制定支持工业“四基”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各类要素向“四基”领域聚集,支持工业“四基”企业发展和“四基”产品推广。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制造研发能力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应用水平,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
加强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开发区产品、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培育开发区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支持企业提升产品、服务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档次,培育更多自主品牌。支持自主创新品牌企业“走出去”,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聚焦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互联网+”。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流程、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产业结合,开展面向重点领域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推动以“阿里创客+”泰达基地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项目,搭建“制造实现”平台,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服务产品,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
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开展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专项行动。
鼓励发展增材制造。推动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工艺的融合发展,支持鼓励增材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广,在装备、汽车、生物医疗等领域有条件的企业中组织实施一批增材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个性化定制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在3D打印设备及核心器件、专用材料、工艺软件等领域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拓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后期服务及总承包等领域,支持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全面解决方案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
链接:“5+1+N”产业体系
“5”:五个先进制造业支撑行业,即电子、汽车和石化三个产值3000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两个产值1500亿级产业集群。
“1”:一个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集群,形成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两个增加值超300亿元行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四个增加值超150亿元行业。
“N”:大力发展若干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并促进各类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