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半年多的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发展集群,力图在未来三年内培育10家智能识别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借助首都优势资源,滨海新区合建产业园,深化京津冀在产业方面的合作。
智能识别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读取信息,并联网搜索,让电脑能够认识它周围的事物。包括车牌照、虹膜、烟雾等都能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自动认识并判断。在滨海新区,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坐落在天津开发区的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初具规模,不少技术转化成为了真正的产品。研究院院长孙哲兰说:
孙哲兰:第一个是作生物特征识别的,重点面向公共安全。第二个是智能视频监控识别,面向大范围视频监控,人员跟踪,车辆定位,包括人流统计密度,第三个是大数据的,视觉大数据。包括智慧城市项目等等。还有机器人技术团队,面向金融,高端的会所,家庭服务类的,可以识别用户身份,包括我们已经和滨海机场合作,把天津的远距离虹膜人脸识别系统用在安检通关,包括虹膜手机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从事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研发的“国家队”,诞生了文字识别、虹膜识别等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滨海新区政府及天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4月正式落户天津开发区。除了自身的智能识别项目,作为专业孵化器,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将培育创新企业,打造专业的众创空间。孙哲兰说:
孙哲兰:孵化的空间也是属于研究院的一部分,比如北京的科研院所主要做的是科学理论的东西,研究院做的是产品的东西,他们那边主要做市场的东西,有个科学创新的链条。包括我们研究院的一些数据平台,计算平台,我们有专业的指导,核心的技术,这边能够创业。46分多我们希望三年之内至少引进10家以上企业,包括我们自己创业,包括孵化的。
近年来,滨海新区借助北京优势资源,发挥成果转化优势,与北京共建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科院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及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园区。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说,相比于项目引进,产业园建设更有宏观规划,产业布局考虑,会有利于京津冀在产业的合作:
黄亚楼:一方面我们承接一些北京产业转移,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另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滨海新区的投资人、导师队伍参与其中,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大的背景下,产生的,更深层面的,更有价值的。单体的项目,实际上是一股巨大的洪流,有更多的空间,我们应该下大力量,政府应该搭建一些平台,提供一些机会。(记者刘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