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房住”、“中低收入群体优先改善”和“大多数人适度改善”是“十二五”期间本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记者从最新编制的《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建设重点将确定三类地区,即: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近郊区新城。重点地区的规划发展策略各有侧重。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了“一轴二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确定对原有“一轴两带”的优化完善,提出“双城双港”的空间战略和“三轴、两带”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依据城市居住空间发展趋势和结构,并充分考虑城市现状发展特点、行政辖区管理等因素,“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建设重点将确定三类地区,即: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近郊区新城。
随着城中村改造、地铁站点开发、城市主副中心提升、北部新城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将面临着进一步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品质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城镇人口控制在720万人,规划新增居住用地约2800公顷。2015年的规划住宅建设总量约为15840万平方米,需要新增建设量为47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宜居住区,提升整体居住品质。同时积极引导拆迁改造地段人口向外围地区转移,缓解中心城区居住压力。环城四区是中心城区未来人口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预计建设保障性住宅2130万平方米,约占新增住宅建筑面积总量的45%。
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八大区域
西站地区 “十二五”期间,西站地区要紧紧围绕建设高品质住区为主线,把历史与现代、内涵与外表统一起来,结合新建高端服务业,布置以改善性需求和中小套型为主体的住房项目。
天钢、柳林地区 作为天津的城市副中心,天钢柳林地区“十二五”期间引进市级大型公建项目。依托津滨复合型走廊及海河开发的有利战略区位,大力发展服务产业,整合现有发展条件,在改造旧居住区的同时,建设高品质居住组团。并建设以柳林公园为主的大面积城市级公共绿地,提升整体人居环境品质。
文化中心地区 目前本区域建设过程中涉及周边旧居住区拆迁改造,改造后主要以建设配套齐全、景色优美、生活便利的高品质住宅区为主。
海河中游地区 “十二五”期间,该地区北部片区要着力解决航空城、滨海高新区和开发区西区等产业区的居住配套问题,加大住房建设力度。该地区南部片区是环城四区中唯一以镇为发展主体的地区,借其潜在的生态价值,可发展组团式的宜居住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小规模居住型镇组群。
北部新城地区 “十二五”期间,北部新城建设重点将置于高品质住区及其配套设施开发之上,整合现状村民聚居地,迁村并点,使土地利用更为集约,城乡发展更为均衡。
危陋平房及城中村改造 “十二五”期间,对中心城区危陋平房进行拆迁改造,涉及房屋52.8万平方米;在外环线以内环城四区改造46个城中村,涉及拆迁房屋314万平方米。
地铁沿线及站点开发 地铁沿线及其站点较适宜布局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以提升其土地使用效率及土地价值。目前,本市正对地铁5、6号线近期重点开发的轨道站点进行地铁上盖物业规划建设策划。
环外新家园 将加大环外新家园的建设力度,主要建设以保障性住房为主体的宜居住区,引导新家园及中心城区边缘区逐步向“有序、生态、复合”的方向发展。规划先期启动北辰的双青和西青区的大寺新家园。
提升滨海 突出新城建设
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的建设,优先发展生态宜居组团。“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人口控制在380万人,规划新增居住用地2900公顷。滨海新区居住区建设应遵循生态化布置的指导原则,充分结合河流、湖泊、湿地、海岸等优越的自然资源,积极营造出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形成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包括滨海新区核心区(塘沽)、北部宜居旅游片区(汉沽)及南部石化生态片区(大港)。
优化城镇发展带上的蓟县、宝坻、京津、武清、静海、团泊以及宁河新城的辖区空间布局,实施以新城和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状城镇空间结构。“十二五”期间,近郊新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城可凭借其优良的生态本底引导房地产向生态、节能方向发展,是未来各类住房建设的重要储备地区。近郊新城还将承担起容纳中心城区转移人口的任务,以缓解中心城区住房压力。近郊新城的规划兼顾改造与新建两者的关系,保护有别于中心城市的优良生态基底和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现有居民的居住品质,形成人文关怀色彩浓厚的现代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