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切换
新闻
天津大学系列报道:天大引擎撬动区域经济发展
2015
10/02
11:23

天津北方网讯:在蔚蓝的大海上,100多米高的风机犹如一个个巨人,用硕大的手臂输送着绿色能源。你在用着清洁能源的时候可能不知道,这些“巨人”是被天大人“种”在黄海上的,整台风机的装机过程仅需3个小时。而这项全世界首创的“一步式安装技术”来自武清区的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清前沿院)。

探究“人工合成酵母基金组”这一探索生命科学发展新思路的全球科学计划,你也能找到天津武清的身影,研发成员单位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就设在武清前沿院。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建筑节能……因为天大基因的进驻与结合,武清开始显露科技武清的特质。

南开、武清、东丽……天津大学这所以工科见长的百年学府,打破“象牙塔”,瞄准地方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与区域发展对接,将实验室“搬进去”,将人才“吸引来”,向各个地方植入“天大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打实的科技和人才服务。

从天津出发辐射全国,天津大学在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并以创新为驱动,在实干中创造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天大模式”。

创新服务机制

“政产学研用”模式成区域发展“起搏器”

武清,是“京津冀”的走廊,也是近年来天津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012年12月,武清前研院创立起来的时候,天津大学和武清区政府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双方共同探索一条不同于已有的、可以将双方优势发挥到最大并且互补产生效益的“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之路。

这种模式被天津大学元英进副校长称为“天大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形成了一个“全面播种(设立校企中心)——架桥修路(打通技术转移)——围海造田(建立研究院)”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这种模式下,天津大学整体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的优势和武清区的需求结合起来。武清区提供了建筑载体,天津大学提供了科技元素,双方组装起创新发展引擎。天大为武清打造了生物工科技术、大型水土建工、大型精密仪器在内的若干平台;带来了一大批科技项目;还会集了一大批“长江”、“杰青”、国家“青年千人”等优秀人才……

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工程中心获批、天津市海上风电机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建立、海军海洋调查设备鉴定与维护中心成立……这座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建筑,两年间华丽转身变身亿元楼宇和研发中心。武清前沿院正承担天津大学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总科研经费过亿元。前沿院2014年新获批立项科研项目46项(包括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专项项目4项),总经费1141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批专利试点企业。

像武清前沿院这样与地方深度结合的研究院,在天大还有很多。武清前沿院、滨海工业研究院、东丽产业研究院、津南创新研究院……天大正与天津市的18个区县对接,前沿研究院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天津大学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智能电网、中心商务区规划、天津港、临港工业区和中新生态城等30余个大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直接服务于天津3000多家企业,合同经费达9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6亿元。

瞄准重大需求

“点线面结合”地毯式对接服务协同发展

天津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大胆尝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2013年6月,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揭牌。天大开始探索在高校和企业间架起一个高速通道。这个通道紧密连接起以天津为圆心、高铁5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天大人将此命名为“高铁战略”。“高铁战略”实际上是天大为自己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画出的一张地图。

在天津,技术转移团队已入住滨海工业研究院、武清前沿院、东丽产业研究院等,将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以及国际技术转移等功能高效结合,提供实实在在的科技服务……在河北省的张家口、沧州、定州、秦皇岛,天津大学都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今年初来自河北省的120家企业走进天津大学,直接进行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天津大学百名专家走进京津冀企业也已在天津大学的规划中。

如今,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已在全国范围布局了20个分中心,吸引培育大批科技基金。

在天津大学服务经济发展的蓝图中,“政、产学研、用”平台架起的是“点、线、面”的全方位服务:首先是“面”,目前学校和16个省、37个地级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其次是“线”,就是产业链,比如内燃机、节能环保、燃煤化工产业链,抗生素、维生素产业链;最后是“点”,就是让一个企业的需求与学校老师研发方向紧密结合。这些“点、线、面”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起搏器”。

培育创新人才

撒下火种助力区域发展“硅谷模式”

2015年2月26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并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天津大学主动部署和“一区二十一园”对接,在自主创新示范园区里面建立研究院。

在天津市不断出台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包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天津大学除了将已建立的异地研究院打造成区域内的“众创空间”,还在积极部署环青年湖创业生态圈,打造“天津硅谷”。如今,武清前沿院,通过科技、人才、市场、金融的高效对接,引入了多家风投公司,已孵化出中仪睿科等10家企业;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内技术孵化企业和引进合作企业已达19家,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总注册资金7323万元,2013年产值4895.9万元。

在天津大学,学生自主科研经费逐年攀升,2014年仅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就突破了500万元。每年举行的创新创意大赛,不仅学校有,院系也有,一批经过训练的创新创业人才从天大起步。

来自天津大学就业办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5年,超过4万名本硕博毕业生中,有1.9万余人留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比例超过45.8%。天津大学在京津冀发展的“硅谷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