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频道 为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提升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探讨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结合科技部正在制定围绕首都经济圈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高地的规划,2014年7月12日,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座谈会”在滨海高新区召开。陈十一、薛其坤、雒建斌、张伯礼等四位中科院院士应邀到会,来自京津冀高校的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39所高校代表、京津冀三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本市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和重点实验室代表,以及本市部分区县、企业(及企业重点实验室)代表,共计230人参加会议。
“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座谈会”在津召开
作为本市“百家高校进天津”系列活动内容之一,本次座谈会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主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发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高校处于科技创新最前沿,在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理应承担排头兵作用,本次活动以高校创新资源密集的重点实验室为对象,为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京津冀三地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找到了最为恰当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为后续推进各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参会高校将立足各自学科优势,加强彼此间在项目、成果、人才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推进区域校际间、校企间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巨大机遇,三地科技主管部门正在积极筹划基础研究领域一系列合作事宜,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实践,同时继续推进诸如“百家高校进天津”系列活动,发挥部市合作、院市合作、省际间合作等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有序和优化配置,为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大战略做出贡献。
座谈会上,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北京化工大学校副校长李显扬等四位参会高校校长分别讲话。随后进行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应邀发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高校嘉宾分别就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北京大学副校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十一,清华大学副校长、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雒建斌,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伯礼,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勇平分别进行了发言。座谈会期间,17家本市企业和15所(本市及外省市)高校完成了现场签约。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持高校更好发挥其科技资源和成果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天津市科委与市教委联合启动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从提升创新能力、机制体制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加大创业扶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强高校及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本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3个,另外建设了市级重点实验室96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11个(已认定38个、批准筹建73个),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本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
津冀地区是全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拥有各类高等院校260多所,以及依托高校建设的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这些都成为支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引领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市科委将继续推动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围绕解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科学问题的现实需要,聚焦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等重点领域,从“项目、人才、基地”多维度支持包括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把握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借助首都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科技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供资源信息和合作渠道。
“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座谈会”院士专家发言摘要
■ 天津大学校长 李家俊
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高校特别是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落实协同发展战略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觉得我们科技界应该率先做一些事情,对此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希望我们京津冀高校、重点实验室要在解决区域发展关键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作用,三地高校首先协同起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区域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来;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家联起手来,就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更关键作用;第三,重点实验室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基础研究,我们高校应更关注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布局上要做好规划,力争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第四,高校应在智库建设方面投入更多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高校的专家们给出真正的、站在全局高度的有效解决方案。
■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南开大学作为得到国家层面长期支持的重点高校,又地处京津冀地区,要义不容辞参与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积极做出我们的贡献。今天的会议把不同学科的重点实验室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破解区域发展问题,是破解协同发展问题的一个好创意。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从科技这个角度下功夫有可能成为推动协同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也是把区域一体化和创新驱动战略结合起来探索的思路。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各学科携起手来,通过科技创新共同解决。今天的会议就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今后京津冀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经常坐在一起探讨京津冀乃至国家发展重大问题,把不同学科交叉起来寻求解决之道。此外,在一些共同问题上,如科研诚信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高校、重点实验室应该发挥引领作用,为科技体制改革作出贡献。
■ 燕山大学校长 刘宏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燕山大学这些年和天津的合作很多,比如与一重集团设在天津的重型装备研发基地持续开展了多年的重型装备研发和人才培养合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除此之外,和天铁、大无缝的合作也是由来已久的,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领域。面向未来,燕山大学将继续围绕国防、冶金、电力、能源等重大装备需求,推动协同创新发展,特别关注大型装备制造、重型机械测控系统、重型装备的成套装备研发等领域。燕大校园里预留有1000亩地用于研发基地和平台建设,积极承接京津研发机构的功能转移,希望京津冀高校研发机构到燕大校园建设研发基地。
■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李显扬
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与天津市互访不断加强,校企间交流合作日趋常态化,借助天津政策优势和资源禀赋,我们也在为天津快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已经与天津市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90余项,合作金额4000多万,我们也将会继续深化合作。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天津骨干企业占领行业制高点,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其中,我们已经与天津市武清区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天津津滨工业园与北京化工大学的合作协议,在成果转化、实验室建设、人才支持、项目孵化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工作。
■ 北京大学副校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十一
北京大学国家重点科研研究基地比较齐全,尤其是拥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些实验室与清华、中科院和上海交大等共同建立,顶尖人才聚集,北大应该将这样的基础与区域发展结合。北大强调基础研究,希望通过基础研究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和地区区域发展做贡献。在面向京津冀的合作方面,北京大学首先是将科研落地京津冀。北大和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将全面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原创性的核心知识产权;其次是成果服务京津冀。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开展应用与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精确操纵与测序技术,有很大的产业化前景,希望通过前沿基础研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 清华大学副校长、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 薛其坤
论坛的主题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内容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清华大学与天大合作共建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精密测试技术和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看到合作的空间、协同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关于京津冀创新驱动,我们希望在共建研究院的模式下,利用国家实验室基础科研方面的前沿性,推进三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将国家级平台变成科技转化、人才孵化、人才汇集的平台。希望在国家部署下建立京津冀(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实行轮席值,在框架下一方面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发现需求、发现问题、合作攻关。
■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 雒建斌
清华大学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在天津取得了良好发展,其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CMP项目”落户在津南区。CMP项目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实验室已申请上百件专利,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目前实行企业化运作,在天津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形成了完整的团队和系列性产品并投入应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项目”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2014年6月19日正式批准建立,该研究院将会作为摩擦学重点实验室的核心团队部分,包括机器人、激光、3D打印等高端装备都会在此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依靠尖端技术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天津发展要探索新的模式。要实现三地有机结合,探讨重点实验室京津冀合作新的模式和思路,为京津冀发展真正做出贡献。
■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张欣欣
北京科技大学结合自身产学研特色,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计划在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贡献度,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依托国家科学中心,服务区域发展重大工程需求;发挥学校优势学科,引领区域产业转型新潮流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具有新金属材料和钢铁冶金新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北京科技大学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定位都是基础研究,有大量的技术成果特别是新材料的技术成果需要转移,亟需联合研发中心、产业化推广机构以及研发中试基地。我们与天津市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过合作,在宝坻有一个天津学院,现在自己有些中试基地在向天津学院转移。希望与天津有意合作的单位进行深入合作,我们也愿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是人口健康领域连续三次获得973滚动支持的仅有的两个项目之一。在全国研发新药的背景下,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增加老药的科技含量是在天津科委支持下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努力,改造天津30种药,销售额12亿从50多亿,过亿品种从3个到13个。同时在这个方向引领全国,我们为全国中药500强中的30强服务,全国中药三个最大品种都是我们二次开发帮助做大的。中药二次开发投入少、见效快,既有利于医改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中药是一个古老的也是全新的产业,已经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希望能够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杨勇平
华北电力大学总部位于北京,保定也有校区。学校行业优势比较鲜明,有一个新能源电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京津冀合作战略的主导产业非常相关。我们在过去的几年中与天津的新能源和电网企业展开不少合作,另外正在与天津大学在智能电网方面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华北电力大学希望更加积极与京津冀地区高校以及新能源智能电网企业战略合作,争取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工作机制 搭建合作载体
构建京津冀三地基础研究合作新模式
针对如何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促进三地基础研究的合作与发展,提高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更好地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和人才储备,2014年4月,由北京自然基金办主办,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三地科委(科技厅)共同参加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基础研究合作与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基础研究合作与创新的模式、合作的重点领域、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提出以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为载体,推动三地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三地将共同成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任务,共同提升京津冀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三地基础研究既有强强联合的基础又有资源互补的差异,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潜力较大。三地合作基础良好,但在继续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实质性合作研究、技术成果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还有很大工作空间。三地应以京津冀基础研究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切入点,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抓手,共同开展战略研究,探索共同编制基础研究规划和项目指南。在北京市科委有关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相关工作的框架下,三地自然基金将战略研究工作纳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中,构建“1+1+3”(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部门和三地领域专家的智力支撑作用,探索共同组织开展基础研究规划和项目指南的编制工作。
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要提高科技资源在三地间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探索建立三地共享科技报告体系,实现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三地专家资源交换机制,充分利用专家智力资源;建立三地政策共享机制,召开三方工作对接会议,交流政策经验,为管理创新积聚活力。要发挥京津冀各自优势特色,集聚资源,“立足实践应用、把握学术前沿”,以科技前沿研讨会为载体,促进三地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品牌,同时为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增添重要阵地和手段。此外,三地自然基金管理的有关部门初步达成共识,将尝试探索设立合作专项,推进重点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并以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为载体,推动三地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
目前,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工作机制已基本形成。三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原则,拟签订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完成了《京津冀院校重点实验室合作方案》,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分别负责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管理协调;拟创办“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与创新工作动态”,向三地政府汇报京津冀三地合作工作进展。同时,实现专家资源共享与信息维护。天津与河北两地在前期实现了交换专家。京津两地5月签订了专家资源共享协议,建立评审专家库,实现专家资源共享。目前已完成863名北京专家补充到天津专家库的工作,为提高天津基金的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绿色电源产业发展
成立于2002年的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一直将持续、快速的技术创新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从建立伊始就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坚定地走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多种类多层次的技术交流,巴莫公司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形成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格局。目前,天津巴莫公司已经具备年产7000吨高品质锂离子电池正极系列材料的生产能力,形成9个系列26种规格的系列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的专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绿色环保电池系列材料的研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为国内外高端电池制造商提供优质的锂离子电池用正负极材料。巴莫公司主要采用项目合作机制,通过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申请项目的方式,进行新型材料或技术的研发,通过上下游以及与高校和研究所的沟通合作,达到信息分享,技术合作的目的,解决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由研究室阶段向产业化阶段转化的关键问题,促进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以及市场化应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巴莫公司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同时利用企业在设备和生产条件的优势,为大学及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有利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研究工作的系统化和深入化,起到了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学研示范作用。促进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整体科技的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和电池材料的上游企业形成技术联盟,对推动天津绿色电源产业乃至全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重大基础性科研项目和前瞻性预先研究科研项目中,巴莫公司与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同时与南开大学建立了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与天津理工大学签订了人才培育及就业辅导协议,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公司还与美国WILDCAT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其自主开发的高吞吐量合成、筛选和测试平台,共同研究开发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磷酸锰锂(LMPO)和过氧化锂层状氧化物(OLO)。
目前,巴莫公司已成为天津绿色能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正在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这些材料的研制成功, 将完全替代进口,填补国内新型电池尖端材料产业化的空白,它将标志着中国真正走向世界锂电池材料自主科学研究、研制开发、规模化生产的前列,增强国内电池厂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电源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持续发展。
瞄准国际前沿 开展校企合作
天津市优耐特汽车电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天津市优耐特汽车电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自批准建设天津市汽车在线电子控制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以来,在汽车在线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职教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车用传感器仿真设计领域,瞄准国际前沿技术,与京津高校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校企合作技术开发,初步取得良好效果。
2014年5月,天津市优耐特汽车电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在天津举行“京津高校与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对接会”,针对汽车在线电控技术的发展前沿,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汽车嵌入式软件进步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7月在天津召开的“京津冀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座谈会”中,天津优耐特公司分别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发“EV车用电流传感器仿真设计软件”;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开发“HEV混合动力车用电压传感器优化设计软件”并签订协议。
近年来,天津市优耐特公司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控制器优化算法系统”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并取得校企合作天津市科技成果证书3个。在天津市优耐特公司承担的2013年国家创新基金重点创新项目“面向行业的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技能一体化实训公共服务多功能平台”开发过程中,来自北京、天津、广州、合肥、贵阳等地的五所高校参与了项目或者子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天津市优耐特公司2012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校企合作申报的“专用车辆维修技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系统”,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与天津信息工程学校校企合作参加全国院校信息化大赛,《汽车热模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修与故障诊断软件》获得软件竞赛二等奖。近三年校企合作登记科技成果证书6个;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9个;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国家“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两本(企业主编)。
此外,天津市优耐特公司企业重点实验室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天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淮阴工学院、贵阳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十二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或专业带头人中,聘请了25名高素质的客座研究员,并颁发了聘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