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处于开发开放关键时期,对外来流动人口有旺盛需求。为此,滨海新区创新管理方式,多途径解决外来建设者住房、户籍、素质提升等难题,初步创建“融入环境”,使外来建设者留得住、融得进、活得好。
模式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区自成立以来流动人口增长呈迅猛之势。2000年,流动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比例不足15%;2010年底,流动人口已达130万,占比超过50%。
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说,在较长时期里,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将是建设滨海新区的生力军。因此,使用“外来建设者”这一称呼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也是对他们为滨海新区作出贡献的尊重。
滨海新区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侯波告诉记者,新区的外来建设者在构成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二是职业构成上呈现金字塔形态,即少量的精英人才、稳定规模的中高端人才,以及大规模的产业劳动者。
基于这些特点,滨海新区推出“两全覆盖三级管理”人口服务体系,即服务对象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全员覆盖”,同时面向各经济功能区的“全域覆盖”;构建1个新区人口管理服务中心、34个街镇级服务管理站,以及149个重点社区村队和大型建筑工地服务管理分站的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滨海新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级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点都可为流动人口提供暂住、医疗、生育、社保等“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新区还为外来人员建立了三层保障机制,即建立以解决流动人口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帮扶机制,以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援助机制,以解决优秀外来建设者在津落户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保障机制。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外来建设者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增强了用人单位的信心。在滨海新区,用好环境吸引建设者,用好待遇留住建设者,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2011年,新区实现97%以上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其中外来建设者签订率约为85%,工资最低标准当年提高26%。
营造
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是大多数外来建设者的心愿。然而,若要实现这一心愿需解决两大难题:户籍,住房。面对这一实际,滨海新区着手推动户籍管理制度和住房管理改革,为外来建设者融入新区打通制度通道。
自2011年起,滨海新区通过表彰“优秀外来建设者”方式,为他们解决天津户籍,同时为部分建设者提供保障性住房。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让外来建设者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同城待遇。
36岁的郑高峰是河南开封人,在滨海新区务工15年。今年,他获得“优秀外来建设者”荣誉证书。他喜悦地告诉记者:“户口能落到新区,孩子也能随迁,可以在滨海安家了,这是新区对我们外来建设者最大的认可!”
滨海新区公安局局长李新建认为,落户不再片面强调学历,关键是看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和思想品德表现。其实,适当宽松的户籍政策,不但有利于引进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引大企业总部的落户,而且对预防突发性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可起到预防作用。
安居才能乐业,为解决外来建设者的居住问题,目前滨海新区已建成30处近200万平方米的蓝白领公寓。蓝白领公寓主要面向外来建设者和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居住在天滨蓝领公寓的王鑫说,自家每月房租140元,公司会报销住宿费和部分水电费。公寓内空调、电扇、洗澡间设备齐全,十分方便。
此外,针对大项目多、建筑工地多、参建单位多、施工人员多、建设周期长的情况,滨海新区投资9000余万元,在大项目建筑工地集中区域,建设起一批可容纳上万人的临时住房:“建设者之家”,通过集宿式、公寓式管理,为他们提供住宿、医疗、文化、法律等服务。
构建
本着让外来建设者“既要留得下,又能融得进”的原则,滨海新区积极搭建文化建设、素质提升、法律维权等多个平台,解决外来建设者的精神文化所需,帮扶他们融入社区生活。
作为滨海新区主要功能区的天津开发区,外来建设者多。天津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建国介绍说,开发区在原“双百计划”,即每年培养100名流动人口文艺骨干、举办100场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借鉴“高校做法”延伸为常态化的艺术社团。同时,社团骨干从建设者中直接选拔,并定期在各个公寓巡回演出。
针对外来建设者尽快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天津开发区在蓝领公寓建立了“流动课堂”。如果通过学习获得相关学历或资质证书,给予奖励补偿。开发区还与南开大学合作推出“圆梦计划”。这一计划面向优秀外来建设者,学费由政府、学校、企业、本人各承担四分之一。王建国说:“在第一期‘圆梦计划’招收300人的基础上,力争三年内达到800人,从而让更多的外来建设者在学历和能力上得以提升。”
时下,开发区活跃着一支法律维权与心理咨询服务队伍,义务为外来建设者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师刘霞瑞告诉记者,自从去年1月接手这份工作以来,已接受超过8000人次咨询,通过为外来建设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专业的心理治疗,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