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2月11日消息(记者周思杨)近日,天开创新沙龙第五期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顺利举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出席活动并讲话。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市科协供图)
本次沙龙由天津市科协、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技局联合主办,天津市自然科学团体活动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联盟共同承办,旨在推动天津市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天津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为推进天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以“生物制造——物质生产的创新模式”为题,分享了对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前沿观点。他指出,生物制造是通过细胞及其组分介导进行物质转化,生产各种人类所需产品的物质生产创新模式。作为一场新型的“工业革命”,生物制造正在改变着物质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原料、制造工程、产品性质的重大革新。通过技术研究、工程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有机结合,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变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研究员在分享《微生物细胞工厂的产业应用》时提出,用“绿色科技”带动和支撑传统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他将自己在生产氨基酸、维生素、材料化学品和植物天然产物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向大家做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微生物酶催化领域的工作,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最近,他和团队又聚焦蛋白质计算,在微生物酶学领域率先实现了双底物耦合设计的突破性创新,展示了计算工具在解析生物复杂科学问题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前沿技术对于赋能传统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沙龙上,他带来了题为《揭开蛋白质计算设计的奥秘——从基础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报告。
本期沙龙吸引了20余家企业、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及80余位生物制造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总结生物制造技术创新的进展和成效,共同探讨生物制造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共同商量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助推天津市生物制造产业发展。